close

在我高中時代,台灣流行一句話──「來來來,來台大!去去去,去美國!」意思是先考上台灣最好的台灣大學,再想盡辦法去美國留學。那時候真是「留學潮」。尤其進了名校,好像下一步當然就是到美國留學。我曾經問好幾位早年的留學生,他們在台灣很有發展,當年為什麼都跑到美國?答案居然一樣:「因為大家都走,同班同學跑了一大半,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,就跟著一起準備托福、一起申請美國研究所,出來了!」人是群體的動物,再孤僻的人都會受群體的影響。當你發現身邊一群人突然往同一個方向跑,你能不拔腿跟著跑嗎?也正因此,古人會說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太大了,今天就來談談我們應該給新新人類創造怎樣的環境。

因為我應聘到美國大學教書,劉軒在小學二年級,不得不跟著移居美國。剛去的時候,他半句英文也不會,為了交朋友,只好學些小魔術,變給同學看。漸漸英文上了軌道,也跟美國孩子打成一片。但是到星期六下午,當別的孩子都在外面玩,我的兒子卻常常躲在屋裡哭。
為什麼?因為我要他讀中文。
連我母親都看不慣了,跑來罵我:「念英文已經不容易了,還逼孩子念中文,你想把孩子逼死啊!」
那時候我甚至跪在地上給我老娘磕頭,說:「中國人不能不會中文。」請她老人家別管。所幸後來我家附近搬來不少中國人,而且有了中文學校。當我兒子發現不少孩子跟他一樣,每個周末都得做中文功課、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學校的時候,他對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。
人既然是群體的動物,就少不得要「比」,比誰漂亮、健壯、聰明、成績好;比誰家有錢、享的福多,甚至比誰吃的苦、受的罪多。
可不是嗎?你注意,那些下過鄉、當過兵、經歷過戰亂和災荒的人,他們聚在一起常常吹自己當年吃了多少苦,表示他能熬過來很不簡單!
人的快樂與不快樂也常常因為比較的對象不同,而有很大的差異。舉個例子,今天你只有一隻眼睛,可能為此不快樂;但是就算你有兩隻眼睛,改天把你放在每個人都有三隻眼的星球,你也會沮喪。
我說這麼多,是要講孩子覺不覺得讀書苦,或對未來有什麼憧憬,主要受環境的影響。如果你孩子所有的同學每天都補習到深更半夜,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課,他舉目望去,都是跟他一樣「懸樑刺股」的孩子,他就算苦,也不會覺得太苦。
相對的,如果像我兒子小時候,一個人在屋裡作中文功課,窗外卻傳來鄰居小朋友玩耍的笑聲,就算中文功課並不多,也會覺得「斯人獨憔悴」,只有他最苦命。
正因此,重點學校裡的老師和設備不見得比一般學校高明,學生的表現卻可能好得多。因為那裡面的學生個個拼命, KK到天亮,是很平常的事,沒人覺得苦。相反的,很差的學校,因為「山中無大木,小草也為尊」,一個孩子沒用多少功,跟四周鬆散的同學比起來,就已經自認為很偉大了。
我絕不歧視差的學校,也不認為進重點學校才有希望。只是要在這呼籲作父母的人,就算你孩子沒能進好學校,四周全是愛玩的孩子,也不必氣餒。你真正要做的是,給孩子製造與好學生接觸的機會,並且開展他的視野。
舉個例子,你可以任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學出去鬼混。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館、藝術館、科學館或海洋生物館。孩子就算因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「混」,起先不高興,真去了,也會覺得新鮮。
結果,你一方面把他帶離原先比較鬆散的環境,一方面讓他看了外面的世界。譬如看到博物館裡正在細心作筆記,或聽導覽人員解說的其他學生;知道那些展品都來自勤苦有成的作者。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,增加了親子接觸的機會,孩子當然在潛移默化之中會有改變。這比你窮凶極惡地罵孩子不用功,規定他不准上網、打電話、看電視,只能蹲在家裡K書,他卻心不在焉,跟你大吵的結果不是恰恰相反嗎?所以當父母希望孩子進步的時候,應該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進步;當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時候,先想想自己有沒有用心.孩子受環境的影響,家庭是他第一接觸的環境。
我也建議學校和老師,與其恐嚇學生未來考試有多難、他們的程度有多差,不如把學生帶出去,看看好學校的學生在做什麼,也看看不同的行業,有哪些辛苦,要他們自己想想將來要走的路。
我還要提醒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長,社會的大染缸是充滿誘惑的,從正面想,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時,早點接觸社會,由此立定志向,譬如在醫院打工的後來學了醫;在律師樓打工的,後來選讀法律系,但是從負面想,他們也可能因為打工的地方很有意思,交了異性朋友,或受到同事的慫恿,結果放棄學業,所以孩子在哪裡打工,大人必須注意,如果你的孩子沒什麼明顯的性向,卻很容易受影響,是跟雞在一起,就成雞;跟老鷹在一起就能成老鷹的那種,師長就更得小心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ffie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