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早上,女兒興高采烈的說:「爸比,今天中下午我要和同學去學校討論英文話劇喔!」我聽完她的話便問她:「總共有多少同學要去呀?」,她回答:「包含我有6位同學」,他媽媽也加入了對話:「那你們要去學校討論,學校有開放嗎?」女兒回說:「應該有吧?我也不知道!」
聽到這,我放下了手上的報紙,繼續問她:「如果你們到學校,結果學校沒開門,你們要去哪?」女兒說:「那我先打電話問一下同學好了。」過了10分鐘,只見女兒一臉失望的說:「xxx同學說他媽媽不讓他去,因為要準備英檢考試;xxx同學說他爸爸不讓他去,因為要準備英語演講比賽,其餘有3個同學不在家,聯絡不到。」聽完女兒的話,我接著問女兒:「你和同學在學校有討論過這件事嗎?她說:有呀,而且同學都說沒問題,誰知道現在臨時又不行了,而且也都沒事先講,真是麻煩。」
最近,發生了一位母親帶著親生女兒在清明節自殺的事件,女兒在自殺前因為看到母親去超商購買木炭,知道母親有自殺的意圖,便向所就讀學校的師長提出求救。結果,學校的作法僅僅是通知社會局處理而不是強制的把小女孩留置,而社會局至家庭拜訪也只是留下通知而沒有進入屋裡進行察看動作,結果造成母女二人雙雙燒炭自殺身亡。
從這兩個事件讓我對於「負責任」有一些想法。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,往往都充滿所謂「不負責」或是「表面式」的「負責任」(也就是只完成「過程」,但不管「結果」)
例如:同學因為家長的反對就不出席討論,表面上有正當理由,但是卻不告知別人,這是「不負責」。對於自殺同學的請求,學校有做到通知社會局的責任,但是未能立刻留置處理,這是一種「表面式」的「負責任」;社會局針對自殺事件有派人到家庭訪問,卻沒有視情況破門而入而僅僅留下沒人在家的通知單,這也是一種「表面式」的「負責任」。在企業,主管要求部屬聯絡客戶,結果客戶目前聯絡不上,部屬卻沒有持續聯絡客戶,而僅僅回答主管說:「客戶不在!」就完事,這也是一種「表面式」的「負責任」。
我認為,把事情做到有結果,才是真正的「負責任」。而「負責任」態度的培養,應該從「家庭教育」教導開始,因為,「家庭教育」是進入「學校教育」與「社會教育」的基礎,如果這個階段能夠建立正確的觀念並養成習慣,以後進入社會便很自然的會為每件事負起責任。
以我女兒的故事為例,正確的作法是,如果孩子因事無法參加,應該主動告訴其他同學,而不是等其他同學聯絡時才說不能出席的理由,因為如果有其他同學準時赴約,會造成準時出席同學白跑一趟,甚至其家庭活動時間也受影響。
另外,我也趁這個事件對女兒「機會教育」,告訴她凡事應該要「事先」瞭解情況,例如學校在假日是否開放?如果不開放就要另外選擇討論的地點;同學是否可以參加?應該要在約定日期的前三天確定;如果自己因事不能參加聚會,應該提早並主動告知其他同學,避免其他同學受到影響等等。
最後,我相信,如果父母都能在「家庭生活」所遭遇的每一個事件,告訴孩子應該具備的「負責任」態度與正確作法,將來孩子長大成人,進入社會與企業服務,「負責任」將會是一種很自然的習慣,整個社會如果充滿著「負責任」的習慣與態度,國家必定富強有秩序。


(作者:陳明志,建元顧問/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專任講師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ffie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