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終於平靜地走了,在風雨一生之後。
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48日去世,《金融時報》如此寫著「她是英國自19世紀末期以來,除邱吉爾外最重要的首相;……她推翻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基本假設,從而徹底改變英國政治的版圖」。與她同一政黨的現任首相卡麥隆嘆息:「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,她將被寫入史冊。」而與她不同政黨的前英國工黨首相布萊爾則評:「她不但改變英國版圖,也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;在全球她播種了深遠的影響。」
除了威爾斯礦工及北愛辛芬黨外,舉世推崇。但當柴契爾在位11年,英國人可不這麼想,尤其是下台前。她出生於一個身分階級濃厚的英國社會,牛津大學畢業後,取得律師資格;33歲她當選國會議員,41歲以資深反對黨議員入選教育大臣影子內閣,開始發聲。那是英國多數人第一回聽到她堅定而滔滔不絕的聲音,國會殿堂內噓聲四起。執政黨包括若干在野黨的男性議會,忍不住「哼」一聲,「雜貨商的女兒」;她則回頭外加一句,「牛津畢業」。

執政11年危機相伴

49歲雜貨商的女兒當選保守黨的黨魁,53歲帶領保守黨成功執政。她的人生從來沒有羅曼蒂克,那一年1979年正巧碰上石油危機,高失業率引發多處城市貧民區暴動與騷亂。柴契爾執政11年內,危機一直與她相伴;混亂、騷動、持續一年的煤礦罷工、福克蘭戰爭、愛爾蘭共和軍攻擊保守黨年會,干涉言論自由、全民健保民營化、……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,至下台方休。
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如此評價柴契爾夫人的首相角色:她臨危受命,讓英國重新站起來……不可否認,人們對她評價各異……但若有一個貫穿她一生的中心思想,就是她做的每一件事,都體現她對國家無比的熱愛。 
除了對北愛以及因此堅持言論箝制外,我個人非常認同卡麥隆對柴契爾的評價。她的歷史地位,不靠僥倖、美貌、取悅大眾的政策,而是遠見;她早已預知英國的危機。當年她「頑固」的主張,在歐債浪潮中,一一被想起: 
「英國如果不刪減赤字,這個國家會破產……」(1980 
「我堅決反對加入歐元貨幣聯盟……那些親歐派的膽小鬼,只是惟恐英國被孤立。」(1987 
「我不在乎歐洲兩級化(two-tier Europe),如果歐洲發展的方向錯誤,分成兩級又如何?」(1987 
「如果歐洲全體國家皆加入歐元,德法將負擔所有的補助;……窮國則可能無法承擔單一貨幣的後果,導致經濟走下坡。」(1987 
「問題不在我們對英鎊有沒有信心,而是過快承諾加入歐洲經貿聯盟,將阻斷我們未來更寬廣的道路。」(1989 
「不要在乎外面抗爭的人潮,我們的國家不該為了選舉取悅當下選民,我們要讓下一代的人記得我們,感謝我們。」(1989 

領導者須忍受孤獨

柴契爾夫人執政11年,她最終下台乃因黨内無法承受社會壓力,街頭大規模暴動。離開首相官邸時内外交迫;唯一陪伴者是丈夫。她反對英國加入歐元區,與主流意見對立。20年過去,英國經濟雖深陷第三度衰退,但多數人慶幸當年未加入歐元區。
領導者的遠見,有時得忍受孤獨、誤解、失去,甚至羞辱。
這個人生始終交錯掌聲與噓聲的女人,爭議了一輩子;終在末了時刻,看著英國人給予遲來的肯定掌聲,無聲且平靜地走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ffie01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